他是怎么考上清华的?_短讯

2023-06-12 14:27:36来源:个人图书馆-振王府图书馆

读书,不会辜负任何人。

不管社会上说得多么天花乱坠,那些不读书也可以功成名就的人仍然是特例中的特例。


(资料图片)

对于普通人来说,好好读书,通过高考上一个好大学,实在是一条改变命运最简单、成本最低的破局之路。

今天我们聊聊一个破局的故事。

▲1962年与小学同学留影(后排左一)

泰县少年小胡,命很苦。

大家都知道,他出生在徽商世家。可到了他父亲手上,经过多年战乱,茶庄的经营已经每况愈下,说是家道中落也不为过。

7岁那年,母亲因病去世,父亲在离家几十里的小镇姜堰打理生意,小胡则与两个妹妹寄住在城里的舅奶奶家里。

常言道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其实不仅是穷人家的孩子,很多有困难的家庭,孩子懂事都比较早。

小胡从小就懂事,街坊邻居都夸。

由于少年老成,他很清楚“只有把学习搞好才有出息”,因此非常刻苦用功。

亲友们回忆起他,都说:“这孩子不需要大人操心”,“他放学回来把书包一放,就开始做作业”,“他学习就像走路,一步一步的,从不打岔”。

上学听课,回家做题,这是他的同年。

在文脉昌盛的泰州,想要通过读书学习出人头地,难度堪称“地狱级”。

尽管小胡同学很努力,但仍不算突出。

小学升初中,他的目标是当时的泰州中学(俗称“省泰中”),不过没考上。后来连续经历3轮考试,才考上了泰州二中(一所私立学校,俗称“私泰中”),而且上的还是差班。

这是1953年,他才11岁,就被这残酷的现实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课。

说实话,他的智商不俗,颜值也不俗,可就在这样的一个泰州小城只能算普通。

所以人呐,认清自己的实力很重要。

也许受了这一次打击,小胡同学知耻而后勇,在“私泰中”上学更加努力,常常挑灯夜战、日夜苦读。

▲初中毕业留影(后排右二)

苦心人,天不负。三年后中考,他如愿以偿考进了自己“省泰中”。

当时的泰州中学高考升学率百分之百,整体实力在整个江苏都排得上号,人们都说:

“进入了泰州中学的校门,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。”

泰州中学的校址,过去曾是宋代的安定书院。说来也巧,这安定书院的创始人,也姓胡,是宋仁宗时期的经学大家胡瑗胡安定,因此安定书院又名“胡公书院”。

小胡进入“省泰中”,仍然不出众。

他们那一届一共有八个班,各班生源不一样,一、二、三班基本上是“省泰中”本校的初中毕业生,可以说是“嫡系”。

而小胡同学所在的四班,生源来自“私泰中”,后面几个班的学生来自其他学校和社会,这部分属于“非嫡系”。

对于“嫡系”的班级,在师资的保障方面就有一定的“倾斜”,好的资源都紧着“亲孩子”。

如果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当时的泰州中学,那就是一个字:卷,没有最卷,只有更卷。

为什么说卷呢?小胡同学当时每门课都在90分以上,可在自己班上都不拔尖,更何况拿到全校去比。

要想出头,就只能自我加压。

据他的同学回忆,大家都对前面几个“嫡系”班级享受的优待“不服气”,于是主动向一班发起挑战。

学生时代,最可宝贵的就是这种“不服输”“不甘落后”的精气神了,铆足了劲儿往前冲,这才是年轻人。

小胡跟同学们提出了“保证最高分、平均分不输于对手”的目标,在班上搞学习互助,他自己学习之余还主动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同学。

实践证明,努力的确很重要。

这场用学习成绩说话的比赛,小胡所在的四班没有被比下去,还在班上形成了努力上进的好风气。

经过三年的努力,小胡同学的成绩保持在班上前五,也保持了在整个“省泰中”的前列。

▲ 高中毕业留影,知道在哪里的,后台回

1959年,泰县少年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,他要参加高考了。

毕业前夕,照例要先填报志愿。他打算报考清华大学,自己又有些吃不准,只得去自己的数学老师叶凤梧那里请教。

叶老师建议他报清华的二三流学科:“根据你的平时成绩和家庭出身,虽然可以报考清华,但不可报考第一流的系科,因为那里对考分和家庭出身的要求很高。”

有了小升初前车之鉴,这一次他选择服从现实,填报了清华的水利工程系。

按常理来说,这个系毕业后需要到野外作业岗位,愿意报的人相对较少,竞争较小。
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高考之后,他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,迎来了鲤鱼跃龙门的人生际遇。

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。

一个普通的学子,通过努力考上最高学府,尽管因为受到家庭因素牵绊而显得不易,却也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效仿的人生路径。

人们总是试图以他后来的不凡,去推论过去的不平凡,向别人灌输不能甘于平凡的观点,却搞反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。

人生平凡,因为奋斗才不凡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边城广西龙州首批鹿茸菇开采 菌香扑面日产万斤 快看
下一篇:最后一页